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潘老師、歐老師研究歷程專題演講

潘老師

潘老師主要是社會學的背景,從大學一路到碩士都是,為什麼會學社會學是因為興趣,因為很喜歡問為什麼。在東吳的訓練是能夠提出詮釋性與批判性的角度來看待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件。

社會學有很多分野,一開始進入國外(紐約洲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社會學),需要很多的適應,包含語言的與文化的。在學校受到啟發,對於青少年的議題相當有興趣,但也有一段時間在研究安寧照顧。在博士班時才靜下心來仔細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求學時常常會有很多的阻礙、沮喪,但是水牛城的寒冷冬天,從停車場要走 到見教授的時候都會體醒自己不要哭,因為一哭是會結冰的。感到沮喪、無助的時候,都會提醒自己不要放棄。

博士的論文是研究有關於單親媽媽家庭,關注到單親的議題,再者注意到族群的問題,因為自己本身是亞洲華人、對於這方面的敏感度與興趣也比較高,注意到不同族群的單親家庭,是否適應情況也不一樣呢?是否影響單親媽媽的教養態度,或是孩子的適應情況。結果的確亞裔青少年的適應是不好的,尤其是在藥物濫用方面。媽媽對於孩子的教養態度不佳時,這種情況尤甚,相較之下是很不好的情況。

留學生活裡常常去多倫多吃有關台灣的食物,對於台灣很想念,會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和經歷。即便現在在台灣上課,有時候也會回想以前的生活而高興不已。老師提醒我們要好好把握跟指導教授的互動,將自己的需要、問題、希望和指導教授好好溝通,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與經驗。

回到台灣後擔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針對台灣青少年生命歷程作研究。現在已經由國一到大學的階段。研究青少年在身心理上的變化,與社會環境對其的改變。注意到不同的個體有分流,各自的生命歷程會是不一樣的。不只是量化的資料,也作質性的訪談來瞭解個體的成長歷程。對於個體的青少年經驗在其大學畢業以後,交友、就業等等選擇的情況。

再者從家庭結構、如單親或是其它情況(如父母衝突)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力。或許家庭結構並不會是影響青少年發展的關鍵,而重點是家人相處的氛圍所影響的。老師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家庭社會學、單親家庭、青少年研究、社會心理學、族群研究。

永年的問題,吵吵鬧鬧的離婚與突如其來的離婚對於青少年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我的問題:從研究者轉換到教學者的歷程上有什麼困難?老師提到研究者是很專注且深入的探討一個議題,但是教學者就必須抽離自己,而針對學生的學識背景、需求等等諸多因素,去作調整與準備,中間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經由嘗試與學習,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平衡點。

歐老師

畢業以後擔任家政系的實習助教,碩士也是本系的幼教碩士,在國外修習博士學位時,機緣巧合之下,學習有關老人的課程,經過嘗試以後,發覺自己非常適合有關老人的研究,也拿了CAN的證照(照顧服務員)。美國很重視實務經驗,也覺得這對自己的學習是有比較踏實的幫助。

在實習的NURSING HOME裡得到很多的經驗,看到了很多人生的形形色色,也習得很多實務的經驗。更加重自己回到台灣以後要往老人學的領域前進。所以一開始的國科會研究也是延續博士班的學習,研究有關於代間方案與老人的關係。 在美國的指導老師哥楚‧勞瑞給自己很大的啟發,感受到長輩對自己無私的愛。很可惜很多人沒有機會接觸長輩,而因為刻板印象失去與老人相處的機會。

從哥楚86歲卻很積極的參與很多志工活動,思考怎樣的環境可以持老人用積極的態度來度過銀髮生活。美國的文化很支持老人的獨立,因此有很多的服務是給予老人的,比如說醫療服務、公車系統等等…..老師用生態環境的觀點來研究這樣的現象,發覺的確有很大的不一樣(老人居住環境與社會互動關係之探討研究)。

依著老師的很多研究可以提供很多思維,讓我們去思考台灣可以提供老人什麼樣的服務。可以想像台灣人們以後越來越延長的歲數、世代,以後可能老年人也得要繼續照顧老年人,而少子化也是很需要注意的議題,想像一下,也許你以後必須要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婆婆公公、甚至是更上一代,這樣的負擔將會越來越重。中間世代要如何負荷,老人又將如何看待自己,而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呢?老人的慈祥、皺紋其實就是一種美麗,每一位長輩都有很豐富的生命故事。

工作世代VS扶養老人(扶老比)的關係越來越重要,是現代的家庭研究者必須要注意到的,好好發掘的現象。老師期勉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注意到社會上需要關心、而且迫切的現象,從中能發揮一己之力。

心得
還記得要大學要選擇志願的時候很徬徨,不太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是什麼,只好任由爸爸幫我選擇,而以第一志願進了家政系,一路念下來又進了研究所,雖然已經很喜歡家庭教育這塊領域了,但是對於自己真的能在其中貢獻什麼心力,真正的方向卻還在找尋。

聽了今天兩位老師的分享,會發覺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用太心急,而是要慢慢的累積,慢慢的去尋找。發展自己的研究興趣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剛剛進入研究所的學生而言,雖然對於家庭教育略有瞭解,但是卻對自己喜歡的或是比較擅長的領域不夠清楚。

今天很榮幸可以一次聽到兩位老師分享,而且這兩位老師的研究領域都大不相同,潘老師是屬於社會學領域,而歐老師近年則經營老人學的領域。很適合我們從中去挖寶,從中去找尋自己適合的部分是什麼。就像潘老師一開始學習的是社會學,即便到了美國留學以後還是繼續在社會學的領域發展,直到博士論文的時候找到了主題,從自己還是青少年的經驗,到觀察美國與台灣青少年的諸多現象,開始對於青少年與家庭的關係,感到興趣,進而繼續的經營與鑽研。

在中研院的經驗也給予潘老師很大的幫助,能有機會參與比較大的社會調查,從中加強自己的研究能力與方法,最後輾轉到了師大,其中不斷的學習與磨練,是老師今天能在學術上少有成就的重要關鍵。到了師大以後老師遇到最大瓶頸可能是怎樣從研究者轉換成教學者,或是如何能兩者兼顧的問題,關於這一點老師也還在克服,以往研究者要面對的是受訪者、受試者、或是個案,要作的事情都和研究脫不了關係,但是學生不一樣,身為教師多了一份責任,一份要引導學生發覺自己而能展開生涯的責任,我想這真的是很大的轉變,讓我不禁也問問自己,假使以後我有幸也成為大學教師的一份子,我以後真能從之前的工作賺換過來嗎?似乎憑著教學實習的經驗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改變。

之前在家裡看電影的時候,電影的名稱我已經忘了,但是我很清楚的記得其中一句台詞:『每個人的手裡都有一個『人』字,這個人代表的是你的人脈,人脈裡有貴人,你的人生一定就會很暢通了。』很多老師在分享的時候會提到自己的人生裡面有一個這樣的角色,就像歐老師在美國遇到的歌楚一樣,他開啟了老師對於老人學的興趣,給予老師很多自己的經驗,讓老師在系上開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仔細的回想自己的生命裡面也有很多的貴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我的老師,高中老師、大學老師,甚至是實習時候的指導老師,他們都教了我很多的東西,也給了我很多的指導與方向,影響了我很深。現在還是我正躊躇徬徨的時候,我就會去回想我這些生命中的貴人給了我什麼樣的啟發,幫助我在好好的整理自己的思緒。專討課其實很像是一腳踩進一個人脈的大寶庫一樣,讓我們一下子可以認識很多貴人,也許現在還想不到這些貴人在自己人生上的意義,但是我想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一定有一天會想起,曾經有一天,這些老師說了什麼,而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拉了自己一把也不一定。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信誼基金會專題演講---張杏如執行長

信誼基金會發展:
1. 日本以前一直在建構一個適合孩子發展的社會,但是現在已經開始變成促進男女交往以使婚姻與家庭的結構維持完整的趨勢。
2. 信誼基金會重創始至今已經(1971)近30年,從需要家庭計畫的時代到現在的少子化。以前是剛剛好邁入工業化,家庭漸入核心時期的時代。之前是以清貧助學,慈善導向的工作。但在執行長開始這份工作時,是回國以後發覺到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諸如圖畫書或是教具都不齊全的窘境,但是當時台灣已經邁入開發中國家,開始需要補充教育的資源。
3. 基金會是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上的角色是否是〝補位〞的角色。30年前是教育專賣(國家義務教育),所以才會思考,定位在學前。希望讓專業跟研究去作對話,使家長和老師可以應用研究的結果,是橋樑的角色。
4. 而考慮到台灣現今多數婦女擔負雙薪角色,面臨必須要養育和工作的衝突,而希望擔任一個支持的角色。
5. 信誼的組織架構
6. 信誼有『走動式』服務,提供給各地的人有關的資訊。父母學苑主要辦講座,或是利用網路給予線上學習機會,並給家長可以在線上直接互相交流與支持。7. 希望各地都要有『落地生根』的服務,即是是送書也要搭配教育、課程,給予社區持續的資訊、支持、教育社工或是建置圖書館,讓其親子交流等等活動繼續進行。
8. 『與時俱進』,要因應社會的變遷,緊扣民眾的需求來提供服務。
9. 最難培養的是人才!社會對於幼兒教育人力的觀念跟專業人力的期望還是有很大的落差。比如薪資的落差。既然現在大家都覺得重要,但是資源的挹注又不足,是很大的矛盾點。
10. 最早信誼認為教育父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認為父母的決定才是決定孩子的重要關鍵,所以早期的服務都是為了成人作的。
11. 1986年轉而進入幼兒園,提倡發現學習,把學習的主力與權利還給孩子,培養孩子自己主動學習,建構知識的能力。『教少一點,學多一點』。『學習的喜悅是下次學習的動機』,教育是過程不是結果,過程的感受與經驗應該才是學習的主體。
12. 現代人並不瞭解孩子,也不尊重孩子。
13. 堅持品質,找出重要的主題來呼應社會變遷以後大眾的真正需求,結合研究、出版、活動和國內外的資源來作一個重要的活動。
14. 1994利用『主題』來使學習的過程走的深,走的遠。其中內含統整課程的概念,跨領域的學習。
15. 很多對的事情明明是正確的,但是卻在實施的時候確有很多阻力,或是不得其效果。『時機』很重要,比如說在大陸推行『統整』的教材時,是一炮而紅的,因為呼應了大陸教育當局推行的主題。
16. 教育是最好的武器,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
17. 3歲以下孩子的素質,會決定國民的素質。
18. 外籍新娘有很多其實是高學歷的,高能力的,所以如果能夠融入他們的力量,將會是一股新的泉源,在社會中發揮。由負向轉成正向思考,尊重多元,跳脫優越地位很重要。19. 在推動『BOOKSTAR閱讀起步走』,為什麼有錢人也要增:重要的是有錢人也未必會閱讀,體認閱讀的重要,還有親子共同閱讀的溫馨經驗。

心得

張執行長看起來像是一個和藹的老奶奶,但是眼神裡卻透發著一股自信以及毅力,我想這和他所說一個人如果作的事自己喜歡的事,眼睛就會有光彩是一樣的,從事工作的熱情與興趣遠比工作的能力來的重要,尤其是像信誼這樣為了作對的事情而很少計較成本的基金會,默默的為了幼兒教育和推廣親子閱讀而努力。

從上次的主廚演講到這次執行長的演講,其實可以比較的出兩個人不同點,雖然他們都是在工作領域上很有成就的人,但是主廚看起來就是有點不太如意的滄桑,而執行長看起來是很有自信的姿態,從接觸時候的感覺就可以知道的(雖然這是我主觀的想法)。慢慢我有點在訓練自己聽演講的時候,先從講者的神情態度去想向會從這個講者身上得到什麼,是零散的生活經驗累積起來的點滴智慧,或是一脈而成的心靈結晶,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就可以決定了。

其實今天張執行長多半都在介紹信誼的發展歷程,但是我凡而從他後面的問答得到很多我想要的答案,比如說:問到張執行長在今天的演講說到研究與推廣的實務是密不可分,互相支持的,請您就這麼多年的現場工作經驗,提供我們一些可以研究的方向,或是需要注意的現況?

張執行長回答道:台灣的很多研究都是沾到皮毛而已,時間與過程都不夠完善,紮實的基礎與長時間的縱軸來進行研究,才會有真正時效的,有貢獻的研究,要當作志業來作,而不是短暫的功課。儘管是百花齊放的社會,但是我們對於『閱讀』的研究卻不足。雖然研究生的過程很短,但是研究的過程是否夠充實,墊基自己的能力才是重要的,不要浪費這一段時間的學習與經驗。由於執行長一直都在幼教界裡工作,當問到執行長對於幼教老師,第一線的工作者,有什麼樣的期待時,執行長勉勵我們,你的抉擇就是你的生命,要自問自己從事的工作,是不是真的自己所喜歡的事,而真正、努力的去從事。『熱情』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持續支持自己的關鍵。當眼睛有光彩才是真正一個人喜歡而熱樂意去從事的事,否則就是浪費生命。

張執行長今天一直跟我們提到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觀念,會影響到幼兒學習的權利,今天在座我們有幼兒組、家庭教育組、餐飲組、營養組,我們其實大致了涵蓋了生活的很多層面,我突發奇想其實也許一些對於幼兒教育或是親職教育的一些正向的觀念,可以用『植入』的方式融入各個領域裡面,讓大家以後在各自的職場裡面也可以同心協力來推動。

我想一定要訓練好自己的『基本功』,來舉一反三,繼續延伸。今天是永續學習的時代,只有持續的學習,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基本功是:語言的能力,善用資源的能力,抓住每個領域的精髓,實際運用到自己的專業。反思的能力,避免被社會的亂象錯誤引導。這幾個能力的確都是現在我們這些研究生所缺乏的,需要在碩士班的時候好好培養。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黃迺毓老師研究歷程專題演講

1. 建議研究可以以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領域為建議,以方便結合。
2. 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脈絡可循的,即便可能有外在的因素,
3. 自己是因為校園漂亮才進了輔大,念了家政,最初是想要把他當成跳板,想要轉系,因而大一的時候非常用功,但是也在此時發現了自己很適合家政
4. 不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幸好父母也會很支持自己的決定。
5. 希望自己儘量處在一個有選擇的情況,而不要讓機會選擇自己。
6. 畢業時想要從事幼教工作,但是卻沒有機會。後來到清水的高職教英文,但是覺得並不是『非我不可』的工作,後來到紡織廠的附設托兒所任職。當幼教老師整整六個月,也覺得這未必是很適合自己的,引發了自己繼續念書的興趣。要成為一個自己滿意的老師,需要更多的學習。
7. 轉而到家扶中心當社工,幫國外的資助者翻譯英文給邊緣家庭的孩子。藉此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家庭。在從事幼教工作時有了體認,再好的幼稚教育也取代不了父母的教養。
8. 申請到了美國的大學,受了國外兒家系的老師的吸引(教學理念、方法),轉而念家政教育,回到臺灣以後在輔大附幼教學。
9. 要教育幼兒一定要教育家長,因而舉辦很多親職教育活動,和其他的園長有了交流,認清了諸多園所有不同的狀況。希望可以繼續跟同行交流,後來在羅東參與創立一個園所,從中汲取了很多經驗。
10. 作什麼事情是一種投資,也許現階段並未能看到結果,但是後來總會有所相關或是幫助。
11. 在國外的補助之下,又到美國念了博士,民國84年回到師大(30歲),在大學、研究所教書一直到現在。
12. 1988年出版了一本家庭教育(五南),撰寫時感觸很多,感受到家政教育的重要性。中國人重視家庭卻不研究家庭,也不瞭解家庭,覺得要讓大家多瞭解家政,還是得要多研究臺灣的現況來作支持。寫書替自己厘清了自己的方向。
13. 以往的觀念只覺得家政就是教養孩子,但是之後更清楚婚姻等等其他的因素,更是影響家庭與孩子的。
14. 後來開始接國科會的項目,從美國引進了Q-sort的量表方式,用問題卡,測量老師對孩子的社會化表現評量,與家長教養的觀念。去對應生態系統的理論,發展出教案去試驗,為期三年。15. 後來在美國休假的期間,寫了『家政高等教育』一書。
16. 家政生活教育跨文化的研究,試看分析多個國家的家庭教育。
17. 92年家庭教育法通過,近年成立『臺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促進本系的學生在專業領域上的發展。
18. 兒童文學是老師自己的興趣,但是透過自己一直不斷裝備自己,也小有成就。後來在家庭教育中心推行親子共讀(曾志朗),成立閱讀協會。
19. 因為小時候看電影的經驗,希望自己不會是在某一個時間點說來不及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少點後悔,多點精彩。
20. 到目前為止自己的人生還算是及格,但是可以更多努力,常常跳脫自己的框框,瞭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當學生的時候,就要常常想自己以後檢視自己的學生生涯,會後悔什麼,就要去避免,去做到。
21. 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健康的人,身心上都需要,不會因為人生沒有什麼,就會遺憾什麼,都要滿足、快樂。
22. 太小的挑戰不需要自己,要就要作最大最好的挑戰。
23. 教育工作有很多的可能性,不一定侷限在學校教育,傳播教育就是一個很好很廣泛的方向。以後可能會有家庭教育的8點檔帶狀節目。
24. 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角色,重要的是扮演自己最想要,最需要的角色。
25. TEAM WORK 很重要
26. 如何準備進入傳播界?
1.多瞭解相關的知識
2.瞭解自己所適合的特質:被看見,是很重要的特徵
3.多接觸就會有機會
27. 其實作任何事情都會有抵觸,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堅持與妥協之間作最好的選擇,學習去作溝通。有內容沒有傳播跟有傳播跟沒有內容,都是需要改變與協進的。
28. 時間是自己的資本,要懂得隨時把握投資自己。
29. 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德雷莎修女
30. 要大膽闖出去!!永遠也不要自己不足就卻步不前。

個人心得

迺毓老師算是在系上的先驅者,以往進了師大很多人都只想到當老師,繼續在學校裡面從事教育工作,迺毓老師雖然也是教育界的佼佼者,可是老師更向外走了一步,進而從事傳播,要把家政推廣教育更直接的帶進每一個家庭當中。迺毓老師的分享其實跟自己以前的經驗有所相呼應,大一的時候因為因緣際會,到了一家幼兒感覺統合的公司工讀,主要的工作便是蒐集資料,撰寫一個帶狀節目的腳本,節目的內容是有關於藉由介紹孩子們在先天上的一些優勢,透過感覺統合的教具與遊戲來增強孩子的能力。當時只是個唸完一個學期的大學生,對於幼兒教育的認識只是起步,就濛濛懂懂的蒐集很多資料(未必有學術證據),就編寫了一些簡單的活動來製作成節目的。雖然藉此機會體驗了很多有關於媒體製作的相關經驗,現在想起來還是會因為自己當時的不專業而流冷汗,不知道自己寫的腳本是否真的能對收看的家長有所助益,還是反而誤導了他們。

聽完了這次的分享,會覺得傳播媒體的確是走入民眾一條很直接的路,但是沒有真正的學術背景和正確的概念,貿然的將一些訊息放進電視節目裡,是非常有風險的,民眾很容易相信電視節目所傳遞的資訊,所以他們所見、所聽、所想、所做的,都會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如果以後想要從事傳播來推廣家庭教育,自己就一定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行。

迺毓老師是我從大一的時候就上過他的課,而且一直都在系上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些學生的一個老師,但是其實我們卻很少能知道迺毓老師求學的過程,以及之所以繼續在學術這一條道路上的心路歷程,今天的分享其實讓我深深體會到,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很多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也可以自己去努力求得。從老師以前教英文,到出國深造,再回來台灣服務,這中間的曲曲折折也許都未必是老師在以前所想像的到的,但是付出的越多,後來得到的,能作的也越多。尤其老師一直和我們強調要好好投資自己,相信系上很多老師一定也是一直很努力的投資自己,才能得到今天的成就、成績。

碩士班也許兩年、三年,但是要想到這些都是自己在增強自己的實力的,這些時間都不能浪費,而且也不只是在最後產出一本碩士論文而已,而是在自己往後的人生不斷利用的。最後迺毓老師適用德雷莎修女的一句話給我們勉勵: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我希望這也會是我以後繼續從事家庭教育的時候,持續鼓舞我的一句話。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1102專討劉主廚瑞光演講 心得分享

寫在前面

其實今天的專討邀請的並非是家庭教育領域的專家來與我們做分享,感覺上好像有點和自己不太相關,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每個演講者一定都會有他獨到的地方,要信任老師的安排,所以我就想從研究生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聽這場演講,期望自己可能得到弦外之音,更豐富的收穫。

第一印象描述:
今天剛剛看到劉主廚的時候就感覺到他應該是很親切的、很有經驗的一個人,但是當聽到劉主廚開始作自我介紹之時,便可以感受到他的緊張,因為劉主廚平常面對的是其他的廚師,或是專門和他學習做菜的人,平常像這樣對我們這些學生演講的機會並不多,但是從主廚堅定的眼神你可以瞭解,對於廚藝、管理以及做人做事,他都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

心態之於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主廚開始和我們分享了用英文字去計算人生的圓滿度,發現愛情(Love)、金錢(Money)等等字母,怎樣算也算不剛好是百分之百的完美人生,只有心態(Attitude)才是真正的100%。

工作、知識、愛情、好運這些都只能算是人生的一部份,只是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這些人生的一部份,才會是決定人生黑白彩色的關鍵。人生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不論怎樣困難的工作、艱澀的書本、還有最討厭的人,都不會變成生活上的問題;反之用負向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永遠也不會有如意的時候。

從開學到現在,發覺每一個課程好像都會有讀不完的講義和書本,在研究室裡好像不斷的有工作冒出來要做,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和用不完的時間。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這些書本每一樣都在幫助自己可以做研究的能力與知識去提升,自己所做的工作其實也都和自己的興趣有關,兩隻手和24小時,好好運用總能做完所有必須要做的事,這樣的人生再不滿足也不可以了。

無求
就像劉主廚一直強調他的人生觀:『無求』,其實就是不要對自己的人生作過份的要求,因為這就是不滿足和失望的開始,對於自己的身、心、靈造成極度的不平衡。記得周老師在我剛進系辦工作的時候,就跟我說過:『立群,你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但你可以滿足你自己』。

『無求』並不是對人生的不積極,而是要讓自己對自己的人生作最好的安排。就像劉主廚說他自己從來不主動要求加薪、升職,只求自己在自己的舞台上好好表現一樣。自己在自己該做好事情的時候,做好每一件事,人生的過與不及都不能算是很圓滿的狀態,而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廚師最重要的是做出令客人喜愛的菜色;而家庭教育人員則是要幫助大家都變的更幸福。不該是自己的,強求反而會更失望而已。

廚師的妙手

劉主廚說,廚師的妙手是讓簡單的食材,變成最有價值的菜餚,這才是餐飲業最賺錢的妙法。常常去高級餐廳吃飯的時候,學過烹飪的我總是可以把桌上的菜拆成一份份的材料,再去估計這頓的成本是多少,結果雖然總是令人跳腳,但是當你整份吃完以後,總是會心甘情願的把錢通通掏出來。正如主廚說的,餐廳最重要的『氣氛』、『環境』、『服務』、『廚藝』,尤其是令挑嘴的我折服的廚藝,這些都會讓帳單上的金額變成很值回價錢的數字。

換一個方向去想,研究者怎樣讓自己的研究變成是很值得讀者閱讀的,可以經得起內外部信效度考驗的,能夠對於社會真的有貢獻的,也是研究者需要去下的一番功夫。以前聽家庭教育人員分享作家庭教育最可憐的是:活動都很少人來參與,我想也是因為有的活動沒能切中參與者的需求,或是就是少了點讓人很想來參加的價值。

劉主廚提醒到,假使外出吃了一個套餐以後,走出餐廳會對這個餐廳的印象是什麼?是剛剛服務人員親切的態度?還是裝飾的很華麗的點心?或是頭頂那盞很有氣氛的吊燈?這些都會是顧客對餐廳的評價,是否以後會變成常客,會不會對外製造好口碑的重要關鍵。同樣的把這些點放在家庭教育活動的方案上面,這些也是檢視方案參與者對於活動的喜好、以及會不會有預期效果等等…評估的最好指標,重要的是,希望越來越多人可以接受家庭教育的幫助。假使可以找出這些遺憾加以改進,相信以後在推廣的時候,越來越好的口碑,會是家庭教育人員最佳的助力。

藏私則失傳,分享得永芳
劉主廚也分享他在福華飯店或是在職訓局可以廣受大家歡迎、爭相邀請的原因,就是因為主廚是個對於技藝毫不保留而傳授出去的人。中國人往往在傳承上會留一手,怕別人會偷學了而對自己的不利。這也是為什麼外國菜可以在別的國家不斷的流傳、流行,但是中國菜卻是永遠想要保持那麼一點神秘的色彩,卻不那麼為世界上接受的原因。記得以前在實習的時候總是要回到系上進行分享,當時如萍老師就常常告訴同學:『越懂的分享的人得到的越多』。因為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準備事情實在很有限,但是如果是和一群有志一同的人一起努力,大家都把自己的一份都拿出來分享,集合起來形成的力量就很可觀。演講者其實都是很努力的準備把自己的知識、經驗等等要拿出來努力和別人分享的,但是往往在準備的過程中,或是和聽眾做交流的時候,得到的回饋會更形豐富。

自己在實習的時候體驗當老師的滋味,慢慢的也有比較多的機會去和別人做分享,不管是求學的、帶領社團的等等經驗,只要是我有好好的準備,我都可以在其中更瞭解自己所知所學一點,即使是和比自己年紀小一點的學弟妹互動,也可以從中看到更多自己需要加強的,或是更多的新資訊進來,無形中收益比較多的反而是我一樣。但是假使我從來都不做分享的動作,我一定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麼,一直停留在原地打轉,甚至還會退步也不一定,在資訊這麼流通的時代,藏私真的是一點益處也沒有。人生要把握機會!

劉主廚提到自己是跟了很好的師傅,才可以從小徒弟一路爬到了行政主廚這個位子,生命中有很多的機會,要好好把握才會進步,不把握就像沒有買到信義區的房子一樣,令人扼腕。我想人生也是這樣,不論是大的機會去成就事業,還是小的機會賺點小錢,總要把握而且努力才會實現。

記得當初第一次考研究所失利的時候,魏老師也曾鼓勵我:『機會一直都會出現,重要的是你準備好了沒有?』真正進了研究所,開始念很多的書,跟著老師作助理工作,參加許多的研討會,和同學做很多次的書報討論。這些都只是準備的其中一部份而已,是為了要做出一份好的碩士論文?或是為了以後要找份好的工作?也許這些都不是,我的人生會有更大的目標。我想只要一直努力的耕耘下去,流過的汗不會白費,總會有一天會有最適合的機會,結出令人滿意的果實。

寫在其後

我記得有一句成語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句頗負哲理的話在我求學的階段裡一直被我反覆思量著,以前聽演講的時候要不就是嘖嘖稱是,要不然就是完全不苟同演講者的說法,呼呼大睡而去。這次劉主廚雖然和家庭教育看起來沒有關係,但是仔細的思考,還是可以挖到很多適合自己的寶。寫完這次心得以後也發覺系上的老師對我的影響真的很深刻,以前大學時代對我的鼓勵到現在都是猶言在耳,且一直不斷督促我要往前邁進,真的很感謝老師們對我的栽培。

只是如果從劉主廚分享他的家庭和工作的關係,其實還是可以看到性別刻板的一面,非常的寫實。傳聞大廚師回家都是不做菜的,今天在『偶而』買菜回家作給孩子吃的劉主廚身上,好像是一件得以驗證的例子。他覺得男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賺錢,不然在家裡作再好的煮夫角色,總是會覺得不滿足,這一點我就很不可同意,因為這雖然是現實,但是未必是可以讓大家都接受的價值,工作和家庭應該會是令人滿意的平衡,而男人分擔多一點的家務角色才是應該的,而且可以維繫婚姻關係的良方才是。

劉主廚的演講是他個人生涯經驗的濃縮,更是我們在規劃自己的生涯最好的參考,正如劉主廚堅持做菜不用味精的道理一樣,不需要靠這些旁門左道,要靠自己的手藝讓客人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才是做出美食的基礎。一個成功的廚師,是從切菜洗碗等等基本學徒開始做起的,一分努力有一分的功夫,正好是研究者最需要的精神,不斷的將所學的研究能力、所蒐集的資料一點一滴的累積,才會做出最紮實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