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黃迺毓老師研究歷程專題演講

1. 建議研究可以以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領域為建議,以方便結合。
2. 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脈絡可循的,即便可能有外在的因素,
3. 自己是因為校園漂亮才進了輔大,念了家政,最初是想要把他當成跳板,想要轉系,因而大一的時候非常用功,但是也在此時發現了自己很適合家政
4. 不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幸好父母也會很支持自己的決定。
5. 希望自己儘量處在一個有選擇的情況,而不要讓機會選擇自己。
6. 畢業時想要從事幼教工作,但是卻沒有機會。後來到清水的高職教英文,但是覺得並不是『非我不可』的工作,後來到紡織廠的附設托兒所任職。當幼教老師整整六個月,也覺得這未必是很適合自己的,引發了自己繼續念書的興趣。要成為一個自己滿意的老師,需要更多的學習。
7. 轉而到家扶中心當社工,幫國外的資助者翻譯英文給邊緣家庭的孩子。藉此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家庭。在從事幼教工作時有了體認,再好的幼稚教育也取代不了父母的教養。
8. 申請到了美國的大學,受了國外兒家系的老師的吸引(教學理念、方法),轉而念家政教育,回到臺灣以後在輔大附幼教學。
9. 要教育幼兒一定要教育家長,因而舉辦很多親職教育活動,和其他的園長有了交流,認清了諸多園所有不同的狀況。希望可以繼續跟同行交流,後來在羅東參與創立一個園所,從中汲取了很多經驗。
10. 作什麼事情是一種投資,也許現階段並未能看到結果,但是後來總會有所相關或是幫助。
11. 在國外的補助之下,又到美國念了博士,民國84年回到師大(30歲),在大學、研究所教書一直到現在。
12. 1988年出版了一本家庭教育(五南),撰寫時感觸很多,感受到家政教育的重要性。中國人重視家庭卻不研究家庭,也不瞭解家庭,覺得要讓大家多瞭解家政,還是得要多研究臺灣的現況來作支持。寫書替自己厘清了自己的方向。
13. 以往的觀念只覺得家政就是教養孩子,但是之後更清楚婚姻等等其他的因素,更是影響家庭與孩子的。
14. 後來開始接國科會的項目,從美國引進了Q-sort的量表方式,用問題卡,測量老師對孩子的社會化表現評量,與家長教養的觀念。去對應生態系統的理論,發展出教案去試驗,為期三年。15. 後來在美國休假的期間,寫了『家政高等教育』一書。
16. 家政生活教育跨文化的研究,試看分析多個國家的家庭教育。
17. 92年家庭教育法通過,近年成立『臺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促進本系的學生在專業領域上的發展。
18. 兒童文學是老師自己的興趣,但是透過自己一直不斷裝備自己,也小有成就。後來在家庭教育中心推行親子共讀(曾志朗),成立閱讀協會。
19. 因為小時候看電影的經驗,希望自己不會是在某一個時間點說來不及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少點後悔,多點精彩。
20. 到目前為止自己的人生還算是及格,但是可以更多努力,常常跳脫自己的框框,瞭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當學生的時候,就要常常想自己以後檢視自己的學生生涯,會後悔什麼,就要去避免,去做到。
21. 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健康的人,身心上都需要,不會因為人生沒有什麼,就會遺憾什麼,都要滿足、快樂。
22. 太小的挑戰不需要自己,要就要作最大最好的挑戰。
23. 教育工作有很多的可能性,不一定侷限在學校教育,傳播教育就是一個很好很廣泛的方向。以後可能會有家庭教育的8點檔帶狀節目。
24. 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角色,重要的是扮演自己最想要,最需要的角色。
25. TEAM WORK 很重要
26. 如何準備進入傳播界?
1.多瞭解相關的知識
2.瞭解自己所適合的特質:被看見,是很重要的特徵
3.多接觸就會有機會
27. 其實作任何事情都會有抵觸,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堅持與妥協之間作最好的選擇,學習去作溝通。有內容沒有傳播跟有傳播跟沒有內容,都是需要改變與協進的。
28. 時間是自己的資本,要懂得隨時把握投資自己。
29. 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德雷莎修女
30. 要大膽闖出去!!永遠也不要自己不足就卻步不前。

個人心得

迺毓老師算是在系上的先驅者,以往進了師大很多人都只想到當老師,繼續在學校裡面從事教育工作,迺毓老師雖然也是教育界的佼佼者,可是老師更向外走了一步,進而從事傳播,要把家政推廣教育更直接的帶進每一個家庭當中。迺毓老師的分享其實跟自己以前的經驗有所相呼應,大一的時候因為因緣際會,到了一家幼兒感覺統合的公司工讀,主要的工作便是蒐集資料,撰寫一個帶狀節目的腳本,節目的內容是有關於藉由介紹孩子們在先天上的一些優勢,透過感覺統合的教具與遊戲來增強孩子的能力。當時只是個唸完一個學期的大學生,對於幼兒教育的認識只是起步,就濛濛懂懂的蒐集很多資料(未必有學術證據),就編寫了一些簡單的活動來製作成節目的。雖然藉此機會體驗了很多有關於媒體製作的相關經驗,現在想起來還是會因為自己當時的不專業而流冷汗,不知道自己寫的腳本是否真的能對收看的家長有所助益,還是反而誤導了他們。

聽完了這次的分享,會覺得傳播媒體的確是走入民眾一條很直接的路,但是沒有真正的學術背景和正確的概念,貿然的將一些訊息放進電視節目裡,是非常有風險的,民眾很容易相信電視節目所傳遞的資訊,所以他們所見、所聽、所想、所做的,都會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如果以後想要從事傳播來推廣家庭教育,自己就一定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行。

迺毓老師是我從大一的時候就上過他的課,而且一直都在系上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些學生的一個老師,但是其實我們卻很少能知道迺毓老師求學的過程,以及之所以繼續在學術這一條道路上的心路歷程,今天的分享其實讓我深深體會到,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很多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也可以自己去努力求得。從老師以前教英文,到出國深造,再回來台灣服務,這中間的曲曲折折也許都未必是老師在以前所想像的到的,但是付出的越多,後來得到的,能作的也越多。尤其老師一直和我們強調要好好投資自己,相信系上很多老師一定也是一直很努力的投資自己,才能得到今天的成就、成績。

碩士班也許兩年、三年,但是要想到這些都是自己在增強自己的實力的,這些時間都不能浪費,而且也不只是在最後產出一本碩士論文而已,而是在自己往後的人生不斷利用的。最後迺毓老師適用德雷莎修女的一句話給我們勉勵: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我希望這也會是我以後繼續從事家庭教育的時候,持續鼓舞我的一句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