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6)

本文建議同學們以下列的方式作答:拿到考卷前先默默的念佛、持咒幾聲,或祈禱幾次,或以其他方式來安定情緒。

拿到考卷後深深的吸幾口氣,放鬆身心後,開始仔細的看考題,會作又馬上可以寫出來的,立刻在考題或答案卷上寫出答案(依自己的習慣而定)。

其它會作的題目,依照需要運算或思考的難易程度做上記號,不會作的多看一次題目。然後依照答題難易程度,先作最容易作的,再依次做運算較複雜或需要思考的,一定要將最複雜和最難做的放在最後。

這種戰術非常節省體力和心力,而且做完幾題會做的簡單題目後,會使心情變成極為穩定。在信心大增之下,有機會啟動緊急自我調適保護系統,將頭腦轉化成最適合作戰的狀態,以發揮出超強的潛力,並將原先不會做的題目放在潛意識中急速解題,並整理出正確作法。

注意到寫完所有會做的題目後,一定要檢查已做過的題目,絕對不去想不會做的應該要怎麼做(最多是將題目重複看,等會做的訊號出現才做它),也不 要提早交卷。在確定每一題都再三檢查過後,才可以交卷(註:筆者在民國六十年參加美國GRE/advanced測試時,雖然未曾參加補習,但採用此種戰術 得到890的高分,當時五年內的最高分數是910分)。

每當做完一題需要複雜運算或需要深思的考題之後,很容易出現腦筋空白或頭部發燒的不支現象,那是血糖不足的訊號(註:如此您可以想見在大考的每一堂之前,要飲用適量的葡萄糖水及蔬果汁的重要性了)。

在此一緊急狀態出現時,建議在還有時間時,先閉上眼睛,將頭俯在考桌上休息一下(若時間不足時,可以跳過此一 休息過程),接著將手伸到腋下、上臂內側、以及大腿內側,用力捏嫩皮膚部位幾下(註:捏皮不捏肉才有效,愈痛愈要多捏幾下),這幾下強烈刺痛會使內分泌系統受到刺激,加速體內的循環,使腦部降溫之外,也可迅速轉化體內的肝糖為葡萄糖以補充腦中的血糖。

隨後再來幾個深呼吸,就可以很快的擠出身體中儲存的能量,以應付當前的難關。

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6)

(六)考前放鬆:在大考前一天晚上,若能安心的照常就寢,第二天的考試通常較容易心想事成,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如此的好運道。

記得筆者小兒有一位高三同班同學,平常成績很好,但大學入學考試前一天晚上,緊張到整晚睡不著。加上他是住校生,沒有家長在旁幫他解難,同時也因故找不到導師幫忙,結果大幅度的失常,幾乎少考了一百五十分以上,眼睜睜的看著心儀的台灣大學擦身而過,懊惱不已。

因此大考前一天晚上能否如常的睡好,常常是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的。本文提供的妙方,是在睡前洗一個溫水澡後, 先做短暫的宗教功課,接著請父、母親或兄弟姐妹幫忙,在睡前幫自己輕柔的搓背,搓的時候先將手搓熱,再以手掌肉直接不斷的搓背部肌膚,一直到睡著為止。若經濟情形許可,去買一種遠紅外線照射機(健康器材行有販售)。

在搓背之前,以適當的強度加熱膝蓋、小腿肚、腳底等部位(對大多數人來說,若這些部位請別人搓會覺得很癢,反 而會睡不著),也可加快睡意的來臨。不然的話,將自己雙手搓熱後按摩(或用熱毛巾作熱敷)這些部位也可以提升睡意,但效果略差。若獨自在外居住的話,可以先洗溫水澡及做短暫的宗教功課,再做簡單的體操、瑜伽術、易筋經、八段錦等溫和的柔軟運動,除了配合自行按摩以上部位之外,用熱毛巾熱敷左手腕內側靠近腕關節部位數分鐘後(即大凌、內關、神門穴之部位),接著用乾毛巾包住後才去睡覺(註:平常應該多練習,以便緊急時能熟練有效地應用),也有不錯的效果。

在大考的前幾個月內,成績愈好的同學愈容易出現焦慮狀態,成績差的也不能倖免,而其嚴重的程度會隨著時間的靠 近而不斷增加。一般的症狀有:晚上不易睡著,睡眠品質惡化,比較容易激動,上課不易專心,常常需要上洗手間,以及平常的考試成績下滑等等。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會發現孩子變瘦、臉色變差、情緒也比較不穩定了。所有關心孩子的家長,也會在無形中陷入焦躁的情緒之中。

● 通常最容易發生的情形是:

(1)家長發現孩子如此時,會大量的增加補品要求孩子吃下去。由於孩子陷入焦慮循環,此時新陳代謝能力變弱,這些補品反成為身體的超額負擔,導致孩子狀況更差;

(2)家長對於小孩考試成績不理想,比他們還緊張,無形中暗示孩子這是大考前的惡兆,使得他們更容易心慌。

(3)有的人甚至會痛斥孩子:「模擬考考得這麼差,一定是不努力用功。下次再考不好,就沒有啥希望了...」,如此進一步摧殘孩子的後果,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筆者長期觀察的結論是,平常不甚關心親友、鄰居和周遭接觸對象,以及好事做得少的家庭,上述不良的情形會愈嚴重,最後常導致孩子在大考時成績不理想。

因此,對付這種狀況,最有效的藥方是,平常多行善事,每日定時做靜慮定心的功課,有空時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或者正當的宗教活動。

若發現孩子陷入焦慮週期,除了每天要依據本節第一段的內容,幫孩子做放鬆法之外,一定要常常做親子溝通,鼓勵他把煩惱說出來,並安慰道:「行行出狀元,考不好沒有關係」,表示自己也曾有同樣的經驗。

即使自己多麼緊張、擔心,也得顯示若無其事,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才能舒緩孩子緊繃的身心。若孩子不在身邊時,則不妨找人訴說一番,發洩自己焦慮的情緒。同時應每日作前述的「作白日夢」及宗教課程,以進一步舒解內心的恐慌,才能在有形、無形中給與孩子一股安定的力量。

此外,帶孩子到寺廟拜拜求神及佛菩薩庇佑、或到教堂作禮拜等等(註:必須出聲讓孩子知道你在為他祈求保佑),也都有不錯的效果。

(七)考場密技:通常在中長距離的跑步競賽中,有名的選手都會有教練指導。在比賽前這些教練會再三叮嚀選手,在比賽中要如何調整呼吸,剛起跑時該如何如何,中途被追過時又該如何等等。

換句話說,若選手心中沒有一套戰術,很可能不會有突出的表現,只有和冠軍擦身而過。重要的考試也一樣,大多數的學子身心都陷入緊張狀態,若沒有一套獨有的密技,將有限的體力和心力作最有效率的發揮,自己的前途就會受到深遠的影響。

有一年我在某次期中考的考題中,將需要繁複運算的一個題目(需要解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放在最後面,當次考試的全班平均成績大約是五十幾分。

隔年的同一課程,我將原題目一題不差的發給學生,但將需要複雜運算的那一題放到最前面,結果全班平均成績足足少了二十多分。

由於期中考並不是重要考試,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從第一題做起,很多第二年的學生在寫完第一題時,已經差不多沒有體力了。

許多人表示當時腦筋不是變成一片空白就是感到頭部發熱,後面幾題本來會寫的,不知怎麼的不是不會,就是作得亂七八糟。

因此平時若未熟練有效的解題策略,臨到重要考試之緊張狀態下,會陷入迅速燃燒體力的惡劣情形中,很容易在沒效率的情況下耗盡體力和心力,而造成大家最不願見到的失常後果。

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5)

茲依序談一談各種考試成績的高分殺手。

1.電動玩具及遊戲軟體:殺傷力最強的殺手當推這一項,通常人類在自然界才有可能接收到超出腦筋能接受到的訊息——強烈閃光、聲音、和影像,經過幾千百萬年的進化後,我們的基因設定在接收這一類強烈訊息時,解讀為身心皆陷入隨時會死亡的緊急狀態。由於不常發生,因此其恢復期也設定為需要蠻長的時間。電動玩具的軟體,通常以對比極度強烈、鮮明的色彩,呈現在螢幕上,其聲音的強烈變化也極具魅力,為的是造成感官的強烈刺激,以引起使用者的興趣。筆者曾經大致上計算一下某一遊戲軟體的聲光強烈變化次數,大約平均每兩三秒有一次。從另一角度來說,玩遊戲軟體時,身心迅速的被引導到極度亢奮狀態——加瑪波狀態。每接收一次劇烈的刺激,就使頭腦進入類似緊急狀態,還沒進入舒緩期,下一個刺激又進來,頭腦只好迅速調整以求適應這種經常發生的狀態。嚴重的是這種調整和我們的基因構造的設定不同,只好暫時取消此種先天的設定。硬要取消其原有的功能,當然會大幅度降低頭腦的功能。等到不玩時,再回復原有的設定之功能。但因為有一段時間更改設定,新陳代謝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而只要玩上一兩個小時,正常的身體需要一兩小時才能完全恢復,頭腦則至少要一天才能恢復。但沒有人一次只玩一兩個小時的,因為這種螢幕和聲響的強烈變化也會產生一種催眠作用,使得玩家一次至少要飆上數個小時,超過身體的負荷才會停止。長期玩下來的話,其嚴重後果真令人害怕。

2.上網閒聊:上網聊天對身心的直接傷害比較小,但螢光幕的固定頻率也產生一種催眠作用,一上網後就不想停止,因此玩家常常從深夜玩到天亮,造成日夜顛倒。因為平常迷於上網,無法上課而被退學的例子,比比皆是。

3.參加偶像的激情演出:電視中常轉播片斷的演唱會過程,可以看到參與的人由於「群眾催眠」的效用,無不陷入「High到最高點」的歇斯底理狀態,當場的 感覺真是過癮極了,美妙極了。可是這種長達兩三小時的極度亢奮狀態,頭腦沒有兩三天的時間是無法恢復正常狀態的。星期五晚上去High一下,萬一星期一要 考試的話,星期六、星期日兩天頭腦的效率還很差,怎能寄望自己有高分的可能呢?由於頭腦到星期一下午才能恢復,每天的緊湊功課不易趕上,於是整個星期的表 現都不如人意了!

4.看色情書刊或色情光碟:因為看的時間通常也不短,因此也要一兩天的時間才能使身體復原,但因為不一定在週末才看,因此殺傷力也不可忽視。

5.男女朋友約會:異性朋友的約會在短期來說是好事, 會暫時舒緩生理造成的壓力。但因為男女的構造不同,看法也不同,通常會有摩擦出現,而在心理的深層造成一種奇妙的刺激印象。隨後幾天身體的荷爾蒙會啟動這種印象,在心理和生理上產生反應,直接的效果是造成內分泌異常而導致情緒波動,間接效果是急思再和對方見面,無法專心念書。由於生理影響心理,在少年時期會產生負面作用的時間長達一兩年,很少有例外。因此,在國中高中時期提早交異性朋友,似乎是很令人羨慕,但以後或許就要羨慕別人能考上理想的學校了。

6.和同學吵架或打架:激烈吵架或打架在當時都是一種失控行為,事後不論是得意或懊惱一番,都會有一段長時間波及內分泌系統,使其無法正常運作。一兩天之內,頭腦也是不易復原,而無法專心念書。

7.罵師長或父母親:從小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要作好事、作好人,罵了父母師長之後,和所學的禮教是相牴觸的,所以會在心理的底層埋入陰影。在考試的緊張情形下,這種陰影會產生強烈的干擾作用,使潛意識的運作凸槌。尤其罵老師之後,會對這位老師的言行產生無形的排斥心理,無法專注的接收消化他所教的課程,當然更不容易理解,於是考低分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了。

8.精製食品:炸雞、漢堡、冰淇淋、速食麵、罐裝汽水、可樂等精製食品通稱為垃圾食品,通常不是含高脂肪,就是天然維他命幾乎被消滅光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會造成身心運作的障礙,因此也是殺手之一。若你常吃的話,會造成國人常說的火氣大,在考試的緊張時候,當然有不小的殺傷力的。另有一種「逆滲透水」,由於幾乎算是純水,經常性的飲用,會造成腦部所需的礦物質不足,也要注意。

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4)

如何避免實力打折,反而能得到加成效果,是本節稱為祕笈的主因,除了將考前放輕鬆和考場密技放在最後,其它的依其重要性條列於下。

(一)生物時鐘:只要是生物就有新陳代謝問題,就需 要休息以恢復體力,因而產生有時體力精神都好、有時卻很差的起伏現象。若能使作息規律正常,則在體力精力好的週期會比較長,好的程度也增加,差的時候也不至於太嚴重。由於考試會緊張,在緊張時若體力好,極有可能發揮超過平時水準的實力。反之若緊張時,體力和精力都差,那就會腦筋一片空白,而使實力大打折扣,嚴重時會降到只有一成不到。因此,考試的前幾天要特別注意生物環境、時鐘問題:盡量在考試時間念書,不在考試時間休息和上洗手間,其他時間不應該太努力用功念,念書環境也調整到和考場相似。大多數人在考前的幾天,還因晚上念書效果好,努力在晚上念書,白天睡覺或者休息。結果考試時,由於生物時鐘的關係,在考試當時身心卻陷入了體力及精力差,需要睡覺的週期,如此容易得到淒慘的後果是很自然的。筆者的小兒在大學聯考前兩天還在冷氣房念書,前一天才試著在無冷氣環境念書,結果體力不支,白天去睡覺,攪亂了生物時鐘,第一天的考試最少少考了三、四十分。

(二)考前維持身心穩定狀態:許多人在考前,見到同學好高興,快樂的聊起來。尤其是在好幾堂接連著考的期中、 期末、學測、聯考等考試時,考完一堂之後,很興奮的大聲討論上一堂自己的得失,說到口乾舌燥還要爭著講。這一類的聊天,會使精神陷入亢奮狀態,將阿爾法波狀態完全消除不說,在口乾舌燥時更是進入加瑪波的危險狀態,進入考場時會覺得腦筋一片空白,把所學的忘記大半。因此考前切記不要大聲講話,要講話也是愈少愈好。記得筆者的小兒在考高中聯考時,考國文之前突然想起一段課文的解釋忘記了,於是急著跑去找老師問,結果那一段課文沒有考出來,倒是他的國文成績考得不好。另一種情形是需要上洗手間,為了把握時間跑去跑回。這一種在考前跑來跑去的作法,只會引導自己進入貝他波甚至加瑪波狀態,讓自己無法得高分。考前想到自己有一些不會的,一定要安慰自己:「管它的,相信它不會考出來,即使考出來,到時自會想出來」﹙實際上應該是再想一下不會的部份,隨後不理他,將問題丟給潛意識去思考。然後不斷的看整理的重點,或看具有代表性的題目解答及例題等,以維持心情穩定﹚。

(三)維持謙卑狀態去考試:拿到考卷時,先安慰自己:「一定有一些我讀得不是很熟,因此考不好沒有關係,已經 盡力就好」。當我們有一定要考高分的壓力存在時,絕對會產生失常現象。因此,我們忌諱考試當時信心滿滿,相信自己會得高分。應該是相信自己已經盡力了,不要求超過自己的能力的表現,身心壓力減輕之下,才會有水準以上的演出。最近筆者的小兒在期末考前,他將古典控制學作了極為充分的準備,考試時自信滿滿。有幾題根本看錯題目作了相反的答案,但由於貢高我慢,並未虛心的重覆檢查,結果栽了一個大跟斗。若平常固定做宗教方面的短暫功課,也常幫助別人,為他人著想,在拿到考卷之前,堅定的安慰自己:「我是好人,我有做功課,雖然我尚未百分之百準備好,但佛菩薩(或主、主耶穌,或關公、媽祖)會保佑我的」,則一定會有奇效的。

(四)注意飲食:考前幾天不要讓自己吃太多,吃太多後身體忙者將過剩的營養轉化為脂肪,會變成呆呆的,因此吃飯七分飽就好。注意到在考前可以食 用少量維他命B、C等以提神和鎮定自己(註:平時不要有事沒事吃這一類東西,否則考前吃會變成沒有用)。由於我們的記憶動作及體力消耗和葡萄糖有直接關係,考前飲用適量的葡萄糖水、可以幫助自己得高分,因此我常戲稱這是一種高分大補帖。筆者的小兒在大學聯考的第一堂考試時,其座位被陽光直接照射,使其體溫升高全身是汗,體力大幅度消耗。他能在第二堂不被徹底擊潰,就是葡萄糖水以及天然蔬果汁救了他(註:我們用的是一顆蘋果、一條胡蘿蔔、一小截西洋芹不加水榨汁)。大人用的葡萄糖,每包只要三、四十元新台幣,和動輒兩三百元的嬰兒用葡萄糖沒有多大差別,因此建議到一般超級市場買就可以了。

考試時頭腦過度的使用會使其溫度增加,若不使其降溫會使新陳代謝加快,不但快速耗費體力,也會使頭腦的運作凸 槌。

因此在考場中如何使頭部保持一定的溫度,特別是冷卻作用的發揮,是維持體力和心力極為重要的一環。使頭腦不過熱的最重要條件,是必須使血液中的水分維持在一定濃度。一般來說,普通的水在飲用後,很快的就會被腎臟經由透析變成尿液排出,原因在於它只是三個原子組成的細小分子。若在大考的時期全部飲用一般的開水,考試時的緊張狀態,會大幅度加快體內水分被透析成尿液的速度,造成血液中的水濃度較低,使循環系統冷卻頭部的功能變差,以致消耗體力的速度大幅度提升,因此不容易有超水準的演出。對於這個問題,大自然提供我們一種神奇的妙方。由於生存的需求,植物會將體內的水經由某種脢的作用,組成長鏈分子,以便在高溫乾旱時抗拒水分經由體表蒸發產生脫水現象,在低溫時不易在體內凝凍以保護細胞並維持新陳代謝。這種長鏈分子水若被人吃下去後,在身體內比起一般的純水,較不容易被腎臟透析成尿水。這種長鏈水分子能在人體內存留較久的神奇作用,雖很早就被部份科學家注意到,但並未被廣泛研究。倒是有幾本談營養方面的書,早已提到可以應用這種長鏈水分子不易被排出的特性,來維持身體的健康,他們強調最好從蔬菜水果攝取水分,除非不得已,應該避免飲用純水。這裏我們要強調,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平常考試前應該不斷的測試不同的蔬菜汁或水果汁(新鮮的天然純橘子水、檸檬水、西瓜汁或前面提到的蔬果汁等等,避免去試飲罐裝果汁水,因其長鏈水分子在製作過程中極可能被破壞殆盡),觀察自己飲用那一種天然果汁後,在考試的緊張狀態下,最不易排尿(註:若在考試時很想要上一號,將會導致緊張程度的加劇)。等到大考期間,要求自己的親人為自己準備那一種新鮮純蔬果汁,便於考試當天以及每堂考試之前飲用,那將是您在考場保持過人體力的超級密技。

(五)高分殺手:激情的享受五官的覺受之後,至少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才能使身心回復平靜。每隔一段時間讓自己享受一下激情的刺激,對放鬆身 心,釋放心理深層的壓力,是有極大的幫助。但常常享受激情則是另一回事,它絕對是高分殺手。

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3)

最後舉一個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故事來作本節的結尾,他很喜歡作研究,但因為太專心了,因此常常忘了是否吃過了飯。後來他想出一個法子,在他走出研究室外面時,問在路上碰到的人,請問那人上一次碰到自己(指愛因斯坦)時是在什麼時候。若是在吃飯的時間碰到,再問他當時自己的走路的方向,若是在離開餐廳的路上,則表示自己吃過了,可以回去繼續作研究,否則應該是尚未吃飯。大發明家愛迪生也有類似的故事。這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極為傑出的學者他專心的程度是多麼的驚人啊!我猜想愛因斯坦和愛迪生等大師的心,一定比一池澄澈見底的水還要清澈吧!
正確的念書方法

在討論正確的念書方法之前,要提醒大家前面那個「海上漂流實驗」的啟示:每次念書之前,要堅決的告訴自己: 「我是好人,最近做了許多好事,因此這次我一定可以念得很好」。不論情緒的好壞,精神體力狀況如何,這一種自信滿滿的心理建設,會先入為主地對自己產生「一定成功」的強烈暗示,達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之好兆頭。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歸納出如何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茲分述於下。

1.讓身心保持在健康狀態: 正常的作息、運動和飲食是必要的,特別飲 食可以影響到我們的身體狀況。正確的飲食不但可使頭腦清晰,甚至可預防和治療百病。在課本上已經教了許多正確的作息運動和飲食方式,不必在此重複。這裏要強調的是,飲食不應過多,不該太油膩。我們人類發展過程中,未進入文明之前,有極長的時間(至少是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是在挨餓狀態之下,即使是進入文明期,也只有少數貴族可以維持溫飽,絕大多數人是挨餓受凍的農奴和士兵。所以我們的基因構造,早已變成可讓身心在挨餓狀態之下發揮最大長處的功能。要自然地改變這種基因結構,最少要數十萬年以上。因此,正確的飲食份量應該是讓身體可以維持活力的輕餓狀態。換句話說,大考之前,輕微的不足之進食量是不緊張、得高分的祕笈之一。

2.讓自己的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去速讀班上課,以強化自己的集中力是最快速的方法。記得有一種超速的速讀法是韓國人發明的:經過訓練的人也可以學習一個佛教徒所景仰的開悟者之讀書方法,它是將意識完全關閉起來,使用眼睛看書時不使自己只注意幾個字,而像照相機將焦距放在無限遠,瞬間將整頁的字看入腦中,瞭解書本的內容則交給潛意識去作,完美的目標是一秒鐘讀上百萬個字,因此每一頁觀看的時間將少於一秒(註:開悟者的執著已經破除,維生本能也被看淡,其判別系統之規則變成簡單明確,所以腦部之資訊處理變得極為快速有效,對待大部份的事情,能夠瞬間做出雋智的反應)。可能的話去上那種速讀班應該是我個人的夢想之一。除了多幫助同學或他人以穩定心情,若能每天定時打坐、祈禱、或任何單調的宗教儀式等等,也可以慢慢減少自己意識發揮作用的次數,從而加強自己的集中力。

有了高度的集中力,則能夠在任何狀況下,以極快的速度,經由眼睛和耳朵等五官正確的攫取所有的資訊,送入腦中之後再由潛意識去作取捨。別擔心頭腦會被塞爆,新興的腦神經動力學早已證實,我們的頭腦記憶庫是可以存錄無限多的東西的。

3.訓練自己的意識不要干擾潛意識(捕捉天才的感 覺):以前面的考試為例,假使有一題不會寫,深深的吸一口氣,使自己放輕鬆並保持靈敏的心,再仔細的看一次題目,若會寫則瞬間或等一下就知道。不會寫再看一次,若還不會寫則改去做別題。若只剩這一題不會,則去檢查驗算別題,等會作的訊息出現再回頭去做。千萬別去想這一題怎麼作,一旦想這一題怎麼作便很容易會被抓住,不斷去想如何作,造成意識干擾潛意識而致考完才會做的憾事。當我們有機會發現自己陷入意識過度使用時,可以深深吸一口氣後慢慢吐氣,重複幾次,以抑制意識的作用,回到正確的方法。上課時也一樣,聽老師講解課文時,盡量不要想,讓心像一池澄澈見底的清水一般,同時使頭腦保持在靈活敏捷的狀態。雖好像無意識作用,但卻專心的聽老師上課。所謂的專心是讓身體在稍微舒服的輕鬆狀態(前文已經提示過其練習法),若有若無的聽講。絕對不應該去想要聽懂老師的講解,因為若我們懂的話,瞬間或等一下就知道了,不懂的話去想也不會很快懂的,反而令想要懂的意識動作干擾到後面的聽講。只要頭腦保持在靈活狀態,潛意識將會開始去消化老師所講而我們不懂的部份。在老師翻身寫黑板或停頓時,迅速回想老師剛剛在講什麼,可以將一部份剛剛不懂的地方,很快的就瞭解。一個極為基本的觀念是:懂不懂是潛意識的事,若懂的話,潛意識會送訊號給意識,意識只能知道我懂不懂——我的潛意識懂或不懂。舉個例子來說,解聯立線性方程式的高斯消去法,如何去解四元一次聯立方程 式,我們的意識是無法將之完全裝在意識層面的記憶中的。

因此解題時,它是由意識發出極少數的應該有的指令,一步一步要潛意識去作消去和往回代換的過程。「我會作」這 種意識行為,是在潛意識已經和記憶庫連接好,等著意識隨時一下指令就可以開始做的「我可以馬上開始作的回報指令」。「我不會作」則是一切尚未完全準備好的潛意識回報指令。當然會有其他因素造成我覺得我會做,實際上我還不會作的凸槌行為,但這是可以從不斷的學習過程中矯正過來的。

注意到一定要「讓頭腦保持在靈敏狀態」,其主要作用是對潛意識發出指令,最近學的、碰到的或接觸到的東西是很 重要的,應該要全部都能瞭解或知道狀況,因此潛意識會不斷的去解析它們。若處在無意識狀態下,會產生類似佛教禪定之作用,有點呆呆的處於半知覺狀態,不和世間的智慧相應。那反而會對潛意識發出不要去分析處理最近接觸事物的指令,如此當然是不利於讀好書。由於我們腦部有幾百萬部以上的高級電腦,可以同時處理幾百萬件事,不必操心頭腦的潛意識不夠用。

保持一顆靈敏的心的另一層意義在讓心維持在比較客觀的狀態,可將上述以主觀認定「將東西看成自己認定的東西」 的程度淡化。許多考不好的情形,和我們以主觀誤解課文的意義有關,特別是英文發音或單字記不正確。眼高手低的情形,也會有這一類悲慘的狀況。因為比較客觀,所以更容易達到意識不干擾潛意識的高標準。再提醒大家一下,要常常有事沒事就練習放輕鬆,常常去「體會專心放輕鬆的要訣」其實是「若有若無的注意有沒有放輕鬆,發現身體沒有放輕鬆,不要叫自己放輕鬆,只需安詳的回到不注意狀態即可,但要讓心像一池澄澈見底的清水一般,同時又充滿活力」。久而久之,可以慢慢的隨時自然的放輕鬆,而很容易的進入「意識不在不必要時干擾潛意識」的最佳狀態。套句漫畫的術語——腦域也可不斷的被開發。總結這一段來說,不論是上課、作功課、做作業、考試、或待人處世,都要將身心放輕鬆,保持靈敏的心,不要企圖去瞭解五官所收集到的任何訊號(即不要使思考性意識干擾潛意識)。若外來訊息是我們所瞭解或者熟悉的,則頭腦自然會發出訊息,並發出指令讓身心作出不可思議的最佳反應。一旦我們產生企圖瞭解那些外來訊息的心,那將會使我們的反應往不佳的方向沉淪。

4.加快讀書速度:前面提到,五官所接收到的訊息愈熟悉,頭腦愈能迅速將之簡化成為簡單的圖形符號,以利左右腦的互相溝通,快速達到瞭解的程度。若我們常用地毯式搜索方法念書,且要求自己看懂一段之後才看下一段。因為時間有限,最多只能看一兩次,很難進入熟悉的階段,以通盤瞭解所讀的內容,當然會有洩氣的考試成績了。

若我們先用不要求自己看懂的方式,被動的讓頭腦產生懂的訊號,不懂的話也不太在意。剛開始可能不習慣,但慢慢你會發現這樣子念書很輕鬆不容易累,最重要的是念書的速度會加快,每念完一遍所能理解的百分比也會慢慢提高。

當你有信心後可以開始採用加快速度念書的方法,其目的是強迫自己在念書時,沒有很多時間去想懂或不懂。因為習慣不易改,因此不要強迫自己一下子就在念書時完全不想。

由於頭腦會在目光焦距附近的區域選取數點資料,以組成圖形來作比對和聯想,因此不要讓自己在念數學、理化、英 文等科目時一眼看到太多東西。速讀班的方法是要求你用紙或什麼東西,遮住目前在看以外的部份,於是只有正在看的東西顯露在眼前,因此頭腦容易在挑數點資料時得到正確且重要的資訊,又因資料少比對後瞬間瞭解的機率也大增。要強迫性地加快讀書速度,只要使遮住視線的工具移動速度加快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在念書時,目光被動式的集中在一個狹窄的區域會變成一種習慣,不必再用工具遮住不看的部份。我們須注意到,平常應該練習出真正詳讀和快速度詳讀的兩種功夫,才能真的當一個輕鬆快樂的神童。

合理的念書方法至少要包含五個步驟,第一是快速略讀,第二是詳讀方法如前所述,第三是重點式的回想,第四做習 題或例題,最後是想像自己是老師,發出聲音將重點教給一個想像的人或同學聽。快速略讀是為了加多重複預習及複習的次數。重點式回想則除了加多複習的次數之外,更會要求潛意識重複整理資料以簡化並瞭解它,同時有機會讓自己有整體概念以利通盤瞭解。出聲教人可以強迫潛意識在講的那一瞬間,劇烈的簡化及整理資料。為了使第二、三、四、五種讀書方法更有效,養成作整齊明朗的筆記,會有極大的幫助。

6.短時間內劇烈地提升智商的祕笈: 生物在面臨極度嚴酷的環境之下,若能存活下來,其下一代通常會引用突變基因,或者利用顯性及隱性因子選取最能適應環境的基因。人類除了基因演化之外,另有 一項與一般生物截然不同的利器——頭腦。頭腦可以有無限成長的可能,在緊急時,常能急中生智,或者發揮不可思議的力量。前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經驗,後者則偶爾可以在報紙或電視中看到某地發生火災,英勇的人突發神力般衝入酷熱的火場去救家人。本文要提出的方法和這一類的奇蹟相似,同時也在數個人身上得到驗證。

我們身體的自我保護系統通常在外在環境改變時發生作用,以調整自己的功能達到存活的目的。其中的緊急自我保護 系統則在環境變得不適生存時啟動,以逃避當時的狀況。常見到電視報導,某些人看到家人出狀況,傷心至極當場昏倒就是一種例子。有一種神奇的催眠術,在引導被催眠的人放鬆的時候,突然施與超出其精神力能夠支撐的壓力,使其自我保護系統立刻啟動而陷入昏迷狀態,以拒絕此接收超出可以忍受的狀態,當他再度醒來時,身心會變得相當舒暢。這有一點類似電腦的系統有狀況時,將它關機重開,一切重新再來,電腦會比較順暢。重新啟動身心系統後有點類似回到嬰兒狀態,當然非常舒暢。其主要關鍵在於突然將先前的狀態轉換成昏迷,一般昏倒的人醒過來之後感覺身心受創,是因為本來就在已經受傷的緊張狀態,不過此種突然昏倒仍有神奇的治療功能。

本文所要介紹的方法是找一個第二天可以休息的晚上,晚餐後開始用放輕鬆的方法念書,念個三、四小時後逐漸會進 入身心疲憊的狀態。平常念書念到累時,我們會休息一會兒或去睡覺,但這時要強迫自己仍然繼續念下去(註一:但要確定不論如何放鬆也無法念懂書本才有用。註二:若發現不論怎麼試也只是感覺很累而已,無法讓自己進入看不懂課文的混亂狀態,可拿一本與自己程度差很多的課本來讀,例如高三的同學可以拿大二或大三的量子力學、物理數學、複變函數等來虐待頭腦)。在剛開始時,我們的自我保護系統會啟動,使我們不知在念什麼,因為平常進入此一狀態時我們就會去休息。但一定要堅持下去,過了半小時後(有些人比較短),頭腦發現使用「自我保護系統」對這種陷入不知念什麼的狀態,好像無效。它便再啟動「緊急自我調適保護系統」,急速調整腦筋的數據通路、徵調作其它用途的電腦、並大量啟動尚未被啟動的腦中電腦。由於身心在疲憊狀態,一時間連這種緊急系統也無法發生作用而使書能夠念好。因此當我們繼續再堅持念半小時的話,頭腦會一直急速進化以調整成更適合念書。然後趕快去睡滿六小時,不要去洗澡、看電視、聊天、吃東西、打手機、上網、打電動等。由於頭腦的急速進化弄得頭腦有點亂,若能很快的睡著,頭腦會解讀為在逃避狀態(緊急狀態未解除,有類似昏倒的作用)。故自我調適保護系統可以繼續運作,除了修補受損的部位之外,並將這一小時左右(算是相當久)的經驗當作可能會再度發生,讓頭腦繼續進化並設定為永久模式。若第二天能保持在輕鬆狀態,腦部會繼續往更適合念書的方向調整,並將腦部受損的部位完全修復,如此一來念書的能力便會跳躍式的增強。根據幾個試用的人的經驗,第二、三天後感覺到好像脫胎換骨般。若我們能夠用上十次以上(適合在寒暑假應用),保證自己像奇蹟似的成為神童,智商大幅度提升。由於頭腦的運作功能永久性的提升,更能適應外在的環境壓力,因此EQ也會明 顯的提升。注意到除非你的神經很遲緩,不然不可讓「不知在念什麼的狀態」超出一小時以上(神經遲緩的人也不宜再多念十分鐘,平常很敏感的人則一定要減一、二十分鐘)。不馬上去睡覺的話,則剛剛的進化效果會被解讀為暫時狀態而被取消,回到原來的狀態,不但使辛苦受罪變成白忙一場,甚至會因為緊急保護系統的啟用而有一些像通宵打電動玩具的後遺症。第二天若未能保持輕鬆狀態的話,進一步調整的幅度也會受限,以致效果被打了折扣。若不知在念什麼的狀態超出一小時以上,接下來的睡眠不只睡不著不說,反而有變成歇斯底理的負面作用也說不定。另外是不可連續用此法,一定要隔兩三天才重新做一次,否則也會有變成憂鬱症的危險。特別一提的是,已經知道有憂鬱症或類似腦部神經不適的人,絕對不可使用此一方法。

10.考試祕笈:本節的考試祕訣,是個人教書二十幾年之過程中,觀察及幫助同學的心得。每一項都經過多次的重複驗證,同時絕大部份都在小兒身上重複得到證明,一部份在朋友的子女中得到驗證。當然每一樣都有理論根據,由於篇幅有限,在下文中理論的部份大都省略掉了。想要考試考得好最重要的當然是充分的準備,考試有大考小考,適合每個人的考前準備方式,當然是人人不同,建議讀者應用本文或其他方面能收集到的方法,自行反覆去揣摩。現在假設這一點已經滿足。考試的重要性愈高,平時成績愈好,都會使得考生在考前愈緊張,因此使原本應該有的水準大打折扣。

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2)

第二種方法是常常看一些偉大科學家(像愛因斯坦)努力的軼事以鼓勵自己刺激自己——想像自己能夠像他們一樣努力,而獲得眾親友的喝采,也可以提起精神,專心一段時間。多練習這兩種自我暗示法,可以逐漸體會身心如何處在專心而放輕鬆的覺受中,而不致弄不清目標。

第三種方法是早晚做一番白日夢(註:這種方法現在被用來當作末期癌症患者的治療法),在早上盥洗一番、做完簡單運動後,找一張舒服的椅子坐下來(註:不要在床上以免變成賴床),以連續劇的方式自我陶醉一番。例如想像自己從房間裡,像一個巫師一樣,唸一聲咒語,當場穿牆而出,凌空飛到私有的祕密「桃花源」外。

在一聲咒語「芝麻開門」之下,一道神奇的門打開了,裏面有自己已經構建一段時間的遊樂設施。進入這個神秘的地方後,自己變成神通最廣大的巫師,為所欲為的作許多快樂的事。經過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後,再飛回現實世界,晚上睡前或明天再來這個只有自己能進入的神秘仙境。

每天早晚作這種白日夢,可以將心理底層的鬱積逐漸消除,使精神和心理上的負擔減少,而容易練習下面的極度專心放鬆的方法。若您是某個宗教的信徒的話,那麼第四種方法就是每日固定的做短暫的宗教功課(例如佛教徒的誦經、念佛菩薩聖號、持咒,基督徒的禱告等等),日常生活中也要常常以短暫的念佛、持咒、或禱告等維持身心的安詳。

絕大部份人在相信自己奉行行善最樂的原則之餘,在做宗教功課的時候,很容易在短暫時間中體會到極度放輕鬆的經驗,因此練習下面的高級放鬆法容易得心應手。現在來談達到頭腦極度專心及放輕鬆的方法。對一般人來說,要求自己放輕鬆,只能維持大約一、二十秒左右,甚至更短。原因是身心不適的覺受會使我們啟動意識的注意(前面已經說明),意識一被啟動去注意其它的覺受,當然很快忘了原本要放輕鬆的事。

一般宗教之禪坐或祈禱、瑜伽、或者氣功的方法,可以訓練我們延長放輕鬆的時間,也可以得到極度放鬆的訣竅。建議讀者最好擇一種來幫助自己,但千萬不要變成狂熱份子。若要自我練習,需要把握住『專心放輕鬆』的要訣其實是「若有若無的注意有沒有放輕鬆,發現身體沒有放輕鬆,不要罵自己也不要叫自己放輕鬆,只需安詳的回到不注意狀態即可」。

因為很不容易做到這種放輕鬆,因此一定要有空就常常練習。只要一想到練習好這種高級的放輕鬆法,有機會變成神 童的話,相信人人都會提起精神來練習它。由於念書時間愈長愈能提升自己,最好將理想目標時間設定為「一整天都能處在極度專心的放鬆的狀態」,因此應該隨時隨地都練習如何放輕鬆。要練習高級的放輕鬆法,最容易下手的時間是四肢都在動的走路期間。其方法是走路時放輕鬆的走,不將目光焦點放在固定的位置(即同時看所有的東西)(註:此種方式即稱為四念住之中的「觀」),此種方式會使眼球放鬆,也可以放鬆頭腦,你可以若有若無的享受眼球放鬆的輕微舒服感。最初幾天想辦法維持這種狀態,等熟悉這種感覺之後,再練習同時掌握自己的心,使之不要去注意舒服的覺受而保持在安詳狀態。

第二步練習同時看所有的東西和同時聽所有的聲音,不集中眼力和聽力於特定目標可以讓頭腦進一步放鬆。等眼睛耳朵都能掌握放鬆的要訣後,下一個對象是腳部。腳部可從腳趾頭開始練習——在輕鬆的走路(眼耳都放鬆)的同時,練習若有若無的同時注意腳趾頭和地面接觸、離開地面的感覺(不要注意趾頭上某一特定的位置)。

因為是輕鬆的走,任何階段都一定會有舒服的覺受出現,不要被騙去注意它,一定要讓心維持寧靜安詳(把所有覺受和舒服感同時攝在寧靜安詳之中,又稱為「不起分別心」)。

實際上要同時若有若無地注意所有景象、所有聲音、及腳趾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很快就會忘記(註:甚至只有注意眼睛也不容易)。因為極容易想起其它人、地、事、物或者注意到身上的其它特定部位的覺受。此時不要洩氣也不要怪自己,只管不斷的練習就是了。

隨後可將腳上其他的部位逐漸包括進來,最後擴及全身。只要我們在初期走路時,能夠同時放鬆眼睛又保持心理寧靜安詳超過一分鐘(註:印度某一教派稱能維持三分鐘就是入三摩地),就可以有把握的將這種極度放鬆的方法應用到上課時間。其他吃飯、睡覺前、上體育課、騎車或搭車通學時,也都可以練習這種極度專心和放鬆的方法—「同時放鬆和注意所有的身體覺受和周遭的人事地物,但心中充滿寧靜安詳」。在愈多的時間中能練習放輕鬆,則愈能得心應手的運用到念書 上。

上課或讀書時將身體放鬆,並以看戲的心態來聽講或看課文筆記是第一個重要原則,若能同時掌握到保持放鬆和看戲心態,再慢慢的配合前一段所提示的方法。那麼由於身體不在動的狀態下,所以身體酸痛癢的覺受、及腦中想起其他事物,諸如:老師剛剛在說什麼等等的思緒會很容易悄悄的跑到我們的意識中,因此遠比走路時更不容易一邊放鬆全身一邊聽講或念書。通常練習很久也不容易得心應手,因此要常常鼓勵自己。

在念書和作功課時也要常常去練習。最後的最佳狀態是:「上課、念書、或作功課時,身體放鬆,而當時心像一池澄澈的清水一樣的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註:此時是處在天才的狀態)。寧靜安詳而充滿活力的狀況,是指對任何的資訊都能注意,但只會對應該作反應的部份作出反應,在下文中稱之為「保持靈敏的心」(註:能夠同時注意周遭和全身覺受,而且心不起分別的維持在靈敏狀態,稱為初步成就四念住之「觀」)。

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1)

給跟我一樣正在準備考試的考生們參考^^
原文以下是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739.htm#a03
● 練習放輕鬆(鍛造開啟許多「無限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除非出現我們很喜歡的境界,例如看有趣的故事書、電影、打電動、吃愛吃的東西、和好朋友閒聊等等,通常我們會對身體和五官的覺受很在意。一旦感覺到這些覺受,身體一定會產生一連串的反應,這些都和意識的反應息息相關。由於這一些反應多多少少和維生系統有關,長年下來,一般成人意識的啟動和貝他波幾乎產生緊密結合的關係。
例如我們常有的反應是,想要專心對待某種事物時,一定是先將身體動一動、抖一抖,身體往前傾。如此一來,意識將被啟動,使我們不能完全毫無保留的接收該要的外界訊息。幸運的是,幾乎每個成年人的這一類的意識行為行之已久,頭腦已經能夠充分的適應它,並建構一套專門的監控系統,將這一類與身體覺受有關的意識切割成不連續訊號,使它成為點狀的分散,因此不致於對接收訊息造成太大的干擾(註:我們常說小孩子很幼稚,其實是此種分割系統尚未建立好的關係)。
我們初步要練習提高讀書效率或學習放輕鬆就可以利用這個特點,例如在吵雜的環境中,開口念書比安靜的念書更可以使我們容易專心,效率也比較好。換句話說,察覺身體五官覺受的意識行為,除非要求達到極度專心的情況,尚不算是一種具有危害性的意識干擾潛意識之行為。
我們初期練習不使意識干擾潛意識的放輕鬆,可以從轉移意識的思考行為成注意身體覺受的行為下手。一旦察覺自己在想懂或不懂,就提醒自己放輕鬆,將身體動一動,享受一下放鬆的舒適。例如讀書時最好前後點頭的動,注意力會被接近的書本筆記本所吸引(註:接近自己的物體可能會有危害生命的可能,因此注意它是被我們的基因排在最優先處理的順位),而使其它的思考性意識行為暫停作用。
當感到頭腦亂糟糟的,可以捏腋下或大腿內側部位的嫩皮膚,使自己因強烈的刺痛後的解放感,回到清醒狀態,再一邊作細長的呼吸,一邊開口念幾句正在念的東西。
當覺得累的時候,可以用力握拳頭、用力將臉部五官擠在一起或其它部位用力,心中默念「用力、用力、用力、用力、放—輕—鬆—」,前面幾聲「用力」要愈來愈用力念,念「放輕鬆」則是一邊慢慢念一邊將用力的部位慢慢放鬆,然後享受放鬆的舒暢感。
就這樣常常作提醒自己轉移注意力的放輕鬆,配合用力放鬆的方法,可以慢慢地得心應手,也會發現讀書其實不容易累,考試成績也會慢慢的進步。注意到這一類的轉移式放輕鬆,只能算入門的程度,不要以此為滿足,更要學更上一層樓的放輕鬆,才有機會讓自己變得像我們記憶中那一類讀書像神一般的同學之水準。
在進入極度專心的放輕鬆練習之前,有幾種過渡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培養讀書的興趣,想辦法將枯燥乏味的課文和某種有趣的事物連在一起(註:例如某某老師的說話神情很像青蛙,他在講某一段課文時更像),提高自己的興趣之後,會自然而然的變成專心而輕鬆的念一段時間。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漢子的統計筆記(1.2)--變項的概念

Variables (變項、變數、變因)

變項是每一個個體的某一特性。這個特性會隨個體而不同,如性別或年齡。

這裡說的個體可以是個人、團體、組織或國家。我們一般研究當中做的研究假設,就是在說明自變項與應變項之間,我們假設他們應該有一定的關係,而透過研究去證明。

1、 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s):被認為是「因」(cause)或用來解釋其他變項的變項。
2、 應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被認為是「果」(effect)或是被解釋的變項。

  • 自變項與依變項:這兩者間的關係簡單來講可以用自變項→依變項來表示,當自變項改變,依變項也會著變化。(在實驗研究中前者為實驗變項,後者為結果變項)
  • 間斷變項(Discrete variable ) :是一種只能取出特殊的值,而不能取出任何值的變數,比如我有2個孩子,而不會有人說我有1.5個孩子。

    舉例:選舉的票數、骰子的點數。

  • 連續變項 (Continuous variable):連續變項只這一連續不斷的系列上的任何部分可以加以細分,以得到任何的值,也就是說任何兩值間,都可以得到無限多介於兩者間大小不同的值。

舉例:智商:0, 80, 120, 113, . . .身高:140、178、190…

間斷變項和連續變項影響到統計方法的使用,所以在問卷、量表或是實驗設計上必須先考量。

  • 名義變項(nominal variable):名義變項又稱類別變項(classification variable)是指使用數字來辨認任何事物或類別。例:學號20號、40號,編號9527的警察之類的。
  • 次序變項(ordinal variable):就某一特質多少或大小次序團體中的各份子加以排列的變數,適用『a>b,b>c,a>c』的規則,但是只描述次序,不描述份子與份子之差異的大小量。依此原理,中位數、百分等級都是如此。比如說第一名、第二名等等名次。
  • 等距變項(interval variable):除了可以說出名稱和排出大小次序之外,還可算出差別之大小量。其基本特性是『相等單位』(equal unit),除了要A>B>C,還要B-A=C-B。比如溫度、明暗等等。平均數(mean)、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以及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均適用等距變數。
  • 比率變項(ratio variable):除了可以說出名稱、排出次序、算出差距之外,還可以說某比率與某比率相等的變數。其重要條件是要有絕對零點(absolute zero)亦即所使用的數量需代表從自然原點(natural origin)開始起算的一段距離。比如身高,都必須從0公分或0英吋開始算,溫度就不是。
  • 變項之間的轉換:基本上等距、比率、連續變項要轉成次序變項或是名義變項是比較容易的,只要訂出高低,或是將條件列出來就可以轉換,比如說將某一班的段考成績(連續變項),訂出高分、中分、低分等三組,訂出組距的標準你就可以將這些樣本變成三組了。但是次序變項或名義變項就不能隨意的轉換成連續等距、比率、連續變項,假使真的要轉換就必須以『虛擬變項』來處理,這個我們留在多元迴歸分析的時候在講好了。

整理圖:


漢子的統計筆記(1.1)--統計學的分類

要瞭解統計就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先備知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關於統計的一些名詞解釋以及基本概念,先瞭解以後對於統計的瞭解會比較有幫助。

統計學的分類

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描述統計的目的在於使用計算、測量、描述、劃記等等方法,將一群資料加以整理、摘要和濃縮,使容易了解其所含的意義和其中所傳遞的訊息的性質(林清山,民81)。

使用時機:通常我們會在初步瞭解我們所蒐集資料的時候來使用描述統計,對收集資料作檢誤的時候也會先看描述統計的結果。

推論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推論統計主要的目的是以隨機抽取(random sampling)從可以收集到的樣本(sample)中去瞭解母群(population)的性質,在說明其估計正確的可能性(likelihood)和錯誤的機率(probability)。

基本上如果想要圖示,推論統計可以這樣表示:

使用時機:社會科學使用調查研究的時候常常會使用到(就是我們啦!),尤其是教育研究或是心理學,通常我們會用問卷調查或是分析次級資料庫作為研究方法,因為不可能全部的對象都調查,所以只是抽取部分樣本,用來去反推原本想要看的母群,比如說北區的國中生,或是18~25歲的未婚者之類。

PS:描述統計跟推論統計還有一個不同點是,描述統計是你可以掌握你想要呈現的所有資料的,而推論統計你並沒有掌握你想要呈現的所有資料。

實驗設計(design of experiments)實驗研究的目的在於考驗實驗假設中所列出的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的函數關係,實驗者操弄自變數以觀察其對依變數所發生的影響。這中間必須要控制好其它可能的影響與誤差。隨實驗設計的不同,使用的統計方法也不一樣。

使用時機:比如營養或醫學要測定食物或藥物對於疾病、實驗動物在某些病症上面的反應,就可以作此操弄,多半會用t-test或是ANOVA。而在社會科學或行為科學的研究當中,研究者是在實際情境當中進行研究,就要作『準實驗設計』,這是研究者明知干擾因素會影響實驗結果,但沒有辦法在實驗進行時加以排除或控制,這樣研究者就只能用『統計控制』的方法,用共變數分析等等方法把影響結果的因素抽出來。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文章分享--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5)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 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 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 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 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 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 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 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 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 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 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 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轉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ntnuhdfs&article_id=4899207

文章分享--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4)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 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 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 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 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 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

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 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 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 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

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

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

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 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 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 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

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 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 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

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

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

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 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 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 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 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 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

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 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 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 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 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 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 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 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 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 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 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 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 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 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 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 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 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 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 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 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 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 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 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 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 字就叫ibid。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 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 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 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 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 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 麼?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 我記得我唸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 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 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 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 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 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後 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 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

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

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 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 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 道要如何著手。

轉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ntnuhdfs&article_id=4899207

文章分享--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3)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 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 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

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 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 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 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 題可以看哪些東西。

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 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 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 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 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 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 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 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 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 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 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 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

轉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ntnuhdfs&article_id=4899207

文章分享--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2)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 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

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

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 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 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

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 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 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 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 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 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 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 他任何東西。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

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

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

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

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 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 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 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 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轉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ntnuhdfs&article_id=4899207

文章分享--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1)

王汎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 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 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 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 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 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轉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ntnuhdfs&article_id=4899207

漢子的統計筆記(0)-統計的學習方法與書籍

統計的學習方法:

其實統計的學習方法有很多種,大多數的人都是透過課程的學習,然後上機操作,隨著你的需要你可以選擇更精深的統計課程,一般都是『高級統計』、『SPSS 操作』、『多變項分析』、『結構方程式』等等這樣的順序,其實還是看大家的需要拉~很多人只要做到SPSS就很夠了,但是近年來SEM(或是AMOS)結構方程式算是一個流行的趨勢,所上也有老師預言,以後研究生如果沒有作結構方程式來證明自己的假設,這樣的論文大概就沒有什麼價值!講這樣真的是嚇死大家,因為結構方程式的操作難度,以及要對統計的瞭解程度真的不是『困難』可以形容的,需要慢慢的去瞭解吧!
我自己在與學姐討論,自己揣摩以後,我學習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是:
1. 瞭解基本統計的原理。
2. 透過上機練習統計軟體的操作,練習例題、或是抓一些數據來操作。
3. 閱讀相關文獻,瞭解其統計的操作,甚至可以進一步提出質疑。
4. 忠實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並作反思與可能的應用。


學習統計的書籍推薦:

基本上學習統計的人大概都會買(或是借)一兩本統計書籍來幫助自己作統計,因為記得基本道理就已經很不簡單了,在操作的時候還要記得軟體的每一個操作步驟這個應該就是大師級的人作的事情了,像我們這些研究生,這輩子用統計做完論文,要碰統計大概就是下輩子的話,就不要太為難自己,買一本書來照著作就好了。
1.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這一本算是經典中的經典,基本上只要上高級統計的人都會用這本書(師大啦),它的概念很好懂,雖然例子都有一點的舊,但是非常適合初學者。

2.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五南出版;台北
→這一本是我自己比較愛用的統計書籍,它的指導很簡單,每一個統計方法前面都會有基本原理的介紹,後面配上圖片來幫助操作,解釋的地方有很有學術性,會很好用。


3. 邱皓政,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幼教組統計大師大推!)

→邱老師的書也是很多學習統計的人會用的,基本上跟吳老師這一本大同小異,我是覺得看使用習慣以及上課需要,只要你熟習其中的內容,這一本也是不錯的選擇。
(以後繼續介紹)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製作簡報的注意事項:影片版

這位先生講的真是用力~~想必他真的是有很深刻的感受
這裡面提到的一些點,都很適合我們在做PPT的時候去思考







來源: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702779328527421595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漢子的統計筆記(0)

        統計這一門學問應該很多人在大學的時候就學過了,但是這在研究所絕對是必學的一門課,但是很多人不懂,也覺得艱澀,我試著把我這一年學習統計的一些心得寫出來,幫自己的學習作一些回顧。
         統計學(statistics)是一門應用數量的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來蒐集、整理、統整、分析和解釋研究資料,使之變成有意義的資訊(data),並由研究樣本(sample)的性質來推論未知的母群體 (population)性質(余民寧,民86)。這個是我比較喜歡,而且覺得很完整且貼切的定義,寫這一篇統計筆記對我而言的意義是比較大的,透過這樣的整理重新複習一下碩一學過的高級統計、SPSS、多變項統計等等課程。假使不這樣可能學完就忘記了,貼在這裡希望可以給需要的人一些幫助,這些東西我隨時都會更新,引用的東西其實都是坊間可以找的到的書,我也會將我認為比較好的統計書籍推薦出來。

為什麼要學統計?

         我本身是社會科學的研究生,本來是很討厭數學的,但是進了研究所就不得不瞭解統計這回事在作什麼,因為這跟你能不能畢業是很有關係的,偶然的機會裡面看到『數字搜查線』這部影集,就改變了我對數學的想法,原來生活不過就是數學的結合體。若是想要理性的瞭解社會的狀況,勢必要透過蒐集資料,處理這些資料裡的數字,去瞭解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假使能夠這樣想,你會覺得作統計有趣多了,因為這是你瞭解你的生活最快的方法。
         社會科學的主要對象就是深處在這個複雜社會結構中的所有人,假使我們要瞭解社會中的某些現象,勢必就要從這些人的互動、行為、特質、所處的環境等等去調查與瞭解,研究者將每個人當成一筆資料,這些資料裡面每一筆都有其不一樣的特性,可能是他本身的生理特性、身體狀況之類的,可能是其職業、年齡,還有我們最想要知道的,想要研究的特性,比如說婚姻滿意度、代間的授與給之類的,每個人的生活其實都跟自己的舊經驗、環境特質、生活習慣有關,這些東西會促使一個人產生固定的行為模式,甚至是心理的想法,將很多人的這些部分通通收集起來,放在一起看,就會出現一些常模、一些趨勢,『套一句數字搜查線這部影集裡面講的,我們每天都要用到數學,而我們就是數學』,作統計就是來處理這些資料,讓研究者可以瞭解現況,甚至預測以後的改變,以致於可以作一些改變,改善已經存在負面的事,創造更理想的生活。
(未完)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80/20法則

帕累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80/20法則)

帕累托法則又稱80/20法則、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不平衡原則。


80/20效率法則(the 80/20 principle),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此法則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的。80/20的法則認為:原因和結 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一般來說,投入和努力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

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 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一般情形下,產出或報酬是由少數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產生的。原因與結果、投入與產出、努力與報酬之間的關係往往是不平衡的。若以數學方式測量這個不平 衡,得到的基準線是一個80/20關係;結果、產出或報酬的80%取決於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例如,世界上大約80%的資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 所耗盡的;世界財富的80%為25%的人所擁有;在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中,20%的人口與20%的疾病,會消耗80%的醫療資源。80/20原則表明在投 入與產出、原因與結果以及努力與報酬之間存在著固有的不平衡。這說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會有大量的收穫、產出或回報。只有幾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都 微不足道。

80/20關係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基準。一個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產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結論源自20%的起因; 80%的收穫源自20%的努力。 80/20原則包含在任何時候對原因的靜態分析,而不是動態的。使用 80/20原則的藝術在於確認哪些現實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並儘可能地被利用。 80/20這一數據僅僅是一個比喻和實用基準。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 80/20原則表明在多數情況下該關係很可能是不平衡的,並且接近於80/20。

80/20原則極其靈活多用。“它能有效地適用於任何組織、任何組織中的功能和任何個人工作。”它最大的用處在於:當你分辨出所有隱藏在錶面下的作用力時,你就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最大生產力上並防止負面影響的發生。

80/20法則專家告訴我們,要遵守下列事項:

鼓勵特殊表現,而非贊美全面的平均努力;尋求捷徑,而非全程參與;選擇性尋找,而非巨細無遺的觀察;在幾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現;在日常生 活中,找人來負責一些事務,我們可以讓園藝師、汽車工人、裝潢師和其他專業人士來發揮最大的效益,不需事必躬親;小心選擇事業和雇員,如果可能,就自己當 老闆;只做我們最能勝任且最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事;從生活的深層去探索,找出那些關鍵的20%,以達到80%的好處;平靜,少做一些,鎖定少數能以 80/20法則完成的目標,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機會。當我們處於創造力巔峰,幸運女神眷顧的時候,務必善用這少有的“幸運時刻”。



二、80/20法則能做什麼?

80/20法則是如此普遍,凡是認真看待80/20法則的人,都會從中得到有用的認識,有時甚至因此而改變命運。運用80/20法則有兩種方法:80/20分析法和80/20思想。



1、80/20 分析法

80/20分析法檢驗兩組類似數據之間的關係,並用來改變它們所描述的關係。一個主要用途是去發現該關係的關鍵起因——20%的投入就有80%的產出,併在取得最佳業績的同時減少資源損耗。

假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70%的啤酒,那麼這部分人應該是啤酒製造商註意的對象。儘可能爭取這20%的人來買,最好能進一步增加他們的啤酒消費。啤酒製造商出於實際理由,可能會忽視其餘80%喝啤酒的人,因為他們的消費量只占30%。

同樣的,當一家公司發現自己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顧客時,就該努力讓那20%的顧客樂意擴展與它的合作。這樣做,不但比把註意力平均分散給所有的顧 客更容易,也更值得。再者,如果公司發現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產品,那麼這家公司應該全力來銷售那些高利潤的產品。

80/20分析法的第二個主要用途是對80%的投入只產出20%的生產狀況進行改進,使之發揮有效作用。

不同於線性思維,我們應該系統並謹慎地應用80/20分析法,因為線性思維會導致對80/20原則的誤解,也可能會導致濫用。“不要輕易地認為某一變數是 關鍵的原因是其他每個人都會關註……這就是線性思維。80/20分析法賦予的最有價值的洞察力總是檢驗別人都忽視的非線性關係。”



2、80/20思想

80/20 思想如果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它能幫助你改變行為並把註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80/20思想的行動結果就是使你以少獲多。使用 80/20 思想,你必須不斷自問:20%憑什麼因素能導致80%?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你知道的答案,還是用點時間好好想想。一份真正的深刻領悟需要上百份的知覺和感 覺上的理解。

3、80/20原則和你的商務

將80/20原則應用於商務的主要思想就是怎樣以最少的資金和努力來獲取最大的利益和價值。通過實際應用這個原則,任何個人商務都能獲益無限。原則最重要 的用法是“明確你在何處獲利,同樣重要地明確你在哪裡失利。每個實業家都認為他們已經知道,可他們幾乎都錯了。如果他們有正確的概念,那麼整個經營面貌將 大為改觀” 。

該策略就是找出你目前正在贏利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件產品,一個市場,一種顧客類型, 一門技術,一個銷售渠道,一個部門,一個國家,一筆交易,一名員工或一個團隊。充分關註他們並找出你沒抓住的環節加以解決。



4、80/20原則和革新

革新是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如果你使用80/20原則並考慮以下幾點意見,革新將變得更簡單:

顧客所獲價值的80%與你組織所作努力的20%有關; 產品或服務的利益的80%由成本的20%提供;在你從事的行業中有80%的利潤由所有商行的20%創造。如果你不是其中之一,想想他們做對了什麼而你又做 錯了什麼;你資源的80%僅僅創造了20%的價值,這一比率總是給真正的企業家和改革家創造套購機會。


5、在商業中,有十個頂尖領域值得你去應用80/20法則

戰略:除非你用80/20原則仔細觀察過你企業的不同層面並重新制定你的戰略,否則你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為太多人浪費太多精力。“這個原則對確定您的事業發展方向具有極大價值。”


質量:很小比例的質量缺陷往往造成最頻繁的質量問題。如果你彌補了最關鍵的20%的質量缺口,你將獲得80%的利益。僅僅靠糾正 20%的起因,你就可排除80%的客戶投訴。降低成本:“所有降低成本的有效技術都採用80/20的三個洞察力:簡化,通過排除無益活動;集中,在改進的 幾個關鍵推動力上;和業績比較。”降低成本是一項昂貴的業務,請集中你80%的精力花在那些(大概是20%)最有潛力降低成本的地方。

市場:營銷應致力於提供優質服務,而現有的產品或服務的20%創造了80%的利潤。應該以最大努力來留住為公司提供80%利潤的20%的客戶。

銷售: 監管銷售業績的關鍵是停止考慮平均力量,而要開始考慮80/20原則。留住表現佳的銷售員,讓每個人都能採用取得投入、產出的最高比率的方法。讓銷售員努力用20%的產品創造80%的銷售額,並把握那些能做成80%生意的和創造80%的利潤的客戶。

信息技術:投資的回報通常遵循80/20原則:所得利益的80% 源自最簡單系統的20%。大多數軟體用80%的時間僅僅完成20%的有效指令。

決策和分析:收集80%的數據,在最初有效的20%的時間內,作出80%的相關分析。

庫存管理:大約80%的存貨僅僅占據所有銷售額的20%。

管理:任何工程的80%的價值源自20%的行為。

協商:問題的20%或更少將包含爭議部分的80%的價值;在最後20%的有效時間內將會出現80%的讓步。

要想成功進行管理變革以及成功地將80/20理論運用到你的公司,你需要證明簡單就是美並講明原因。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你永遠都不會放棄你目前業務上沒有效益的80%及其管理費用。

不要單一地應用80/20分析法和策略。像任何簡單而實用的工具,80/20分析法有時會被誤解、誤用,成為經常犯錯誤的藉口。如果不恰當並直接運用80/20分析法,它會讓你誤入歧途。你需要始終警惕,不要犯邏輯上的錯誤。
引用:http://wiki.mbalib.com/wiki/80/20%E6%B3%95%E5%88%99(心得待續)